

生精小管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称为睾丸间质(leydig)。睾丸间质与睾丸被膜的血管膜和睾丸小隔组织相延续,构成生精小管正常功能活动的微环境。睾丸间质中含有交织成网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终末,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少许肥大细胞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以及特异性的睾丸间质细胞(leydig cell)。人睾丸间质约占睾丸总体积的22%~36%,而睾丸间质细胞约占总体积的3%左右。睾丸间质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偶可呈梭形,直径约14~20μm,常在毛细血管附近聚集分布,细胞核大而圆,胞质嗜酸性。在电镜下,睾丸间质细胞胞质内含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大量管状嵴的线粒体,可存在一些小脂滴和少量脂色素颗粒。这些结构显示,睾丸间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合成甾体激素。
4. 类肌细胞
生精小管类肌细胞(myoid cell)分布于生精细胞基膜外,围绕生精小管呈环形排列。又称为管周收缩细胞(peritubular contractile cell)或肌纤维母细胞(myofibroblast)。该类细胞有收缩和分泌功能,是生精小管界膜内主要的细胞成分。类肌细胞还是生殖调节网络中的重要细胞。
直细精管和睾丸网均为睾丸内的输送精子的通道,都没有生成精子的功能。当生精小管随睾丸小叶向纵隔伸展时,管径突然变细、变薄、变直,形成这种短而直的小管,称直细精管(straight seminiferous tubules)。直细精管长约1mm,粗约10~25μm,管壁薄,由单层立方或低柱状上皮构成。在与生精小管与直细精管的移行部生精上皮消失,仅衬以支持细胞,该类细胞群突入直细精管管腔形成栓状块,并可伸出伪足捕获和处理残留的精子。直细精管在纵隔内彼此吻合形成网状管道,称睾丸网(net of testis)。睾丸网衬以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游离面也有稀疏短小的微绒毛,偶见单根长纤毛。睾丸网管的管腔粗细不一,皮细胞间存在细胞连接,上皮细胞有吞噬精子作用,此外还有轻微的吸收和分泌功能。直细精管和睾丸网的细胞都有纤毛伸入管腔,纤毛的摆动可使精子与生精小管支持细胞的分泌液充分接触并起到移送精子的作用。
睾丸血管主要来自睾丸动脉,提睾肌动脉和输精管动脉也有分支与睾丸动脉吻合。睾丸动脉营养睾丸和附睾,睾丸动脉穿出腹股沟管深环后,走行于精索内,在睾丸上方出精索,它的分支通常左右各1支,但偶尔也有1支的情况。睾丸动脉的分支穿过白膜到达血管膜后,进入睾丸纵隔分布于睾丸网及纵隔结缔组织内,在该处发出微动脉呈放射状进入睾丸小隔及睾丸小叶的间质内,形成管径100μm左右的管间微动脉,随后继续分支且迂曲走行于生精小管周围形成毛细血管网。输精管动脉也由睾丸下极进入并与睾丸动脉吻合。
睾丸静脉与动脉相伴行。睾丸内的管间静脉逐级汇合后,在腹股沟管浅环处睾丸静脉与附睾静脉在精索内合成蔓状静脉丛(pampiniform plexus)。此丛由5~7条静脉组成,包绕于睾丸动脉外,走行于精索内。到达腹环处汇合成两条睾丸静脉,在腹膜后于同名动脉伴行,同时两侧的两条再行汇合为一条静脉,形成左、右睾丸静脉。左睾丸静脉汇入左肾静脉,右睾丸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睾丸的淋巴管分为深浅两丛,浅丛位于睾丸固有鞘膜脏层的深处,深丛则起始于睾丸间质的毛细淋巴管。生精小管外的间质中的淋巴管网有较为密集,直细精管周围则相对稀疏。这些淋巴管经睾丸小隔及白膜与附睾淋巴管发生吻合,形成4~8条较大的淋巴管出睾丸,在精索内伴随睾丸血管上升,注入腰部淋巴结。
睾丸的神经来自精索神经丛,为无髓神经,含血管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分布于睾丸和附睾的血管壁及生精小管壁(详见第三章)。